
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寬約10到15公裏的小行星以每小時7萬公裏的高速撞擊在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因這次撞擊災難而滅絕。

隻有體型比老鼠還小的動物在撞擊災難中幸存下來。

發現化石的科羅拉多斯普林斯懸崖地區。

萊森博士發現的部分動物化石。

萊森博士發現的部分植物化石。

10萬之後,棕櫚樹開始長成了森林,哺乳動物的體型又長成了浣熊大小,差不多恢複到了撞擊前的水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南方都市報(陳林):《科學》雜誌10月24日報道,科學家在美國科羅拉多發現空前的化石證據,詳細揭示了動植物如何從66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大災難中再生。這次撞擊滅絕了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隻有體型比老鼠還小的動物幸存下來。
據報道,美國丹佛自然和科學博物館(the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泰勒·萊森(Tyler Lyson)博士近日發表論文,以空前的化石證據詳細揭示動植物如何從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大災難中幸存、再生和進化。
科學家此前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寬約10到15公裏的小行星以每小時7萬公裏的高速撞擊在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the Yucatan Peninsula)。撞擊釋放出熾熱的熱浪,氣溶膠遮天蔽日,長達數月,導致大批植物和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滅絕。科學家估計,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因這次撞擊災難而滅絕。
那麽,動植物又是如何從這次大滅絕災難中複蘇的呢?泰勒·萊森博士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Colorado Springs)發現的大量動植物化石,揭示了哺乳動物和植物演進的曆史進程。
據報道,萊森博士是在一片占地大約17平方公裏的陡峭懸崖地區發現這些化石的,包括16種動物化石和6000多種植物化石。
3年前,萊森博士開始在這裏尋找化石,但傳統的遺骨掃描法讓他所獲無幾。於是,萊森博士改變方法,專門尋找可能包裹著遺骨的原型岩石。當他敲開這些岩石,驚喜地發現裏麵確實有大量動植物化石。
萊森博士在論文種表示,這一發現揭示了“現代世界的起源”。
據報道,化石證據顯示,在遭遇小行星撞擊之前,這片地區是森林地帶,生活著體型龐大的恐龍和體重不足8公斤的小體型哺乳動物。小行星撞擊之後,這裏隻剩下了蕨類植物和體型僅如老鼠的哺乳動物。
10萬之後,棕櫚樹開始長成了森林,哺乳動物的體型又長成了浣熊大小,差不多恢複到了撞擊前的水平。
“複蘇的速度相當快,至少從某些方麵來看是如此。”萊森博士說。
30萬年之後,核桃樹家族變得更加多樣化,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大小如成年海狸,以植物為食。
70萬年之後,豆類植物開始首次出現。這時候還出現了兩種最大型的哺乳動物,體重大約50公斤。萊森博士認為,哺乳動物能夠長得這麽大,主要原因是恐龍滅絕了,豆類植物也為這些動物提供了“蛋白質棒”。
萊森博士表示,這些哺乳動物或是本地幸存的小動物進化而來,或是從別的地方遷徙而來。
科學界對萊森博士的發現感到頗為興奮。
印第安納大學的保利(P. David Polly)教授認為,這些化石是“關於陸地生物複蘇的無可比擬的記錄”。
芝加哥田野博物館的史密斯(Stephanie Smith)認為,萊森博士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其他地區動植物複蘇情況。
紐約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孟津(Jin Meng)表示,科學家此前很少發現小行星撞擊之後的化石證據,萊森博士的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的最佳記錄”。
芝加哥大學的羅哲熙(Zhe-Xi Luo)認為,萊森博士的論文將植物、哺乳動物和地球溫度變化等情況綜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整體畫卷”。
(责任编辑:新聞)